勤勉敬业,勇挑重担,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他们让芳草沐浴春晖,让桃李吐露芬芳,或躬耕三尺讲台,或奋战科研战线,或服务师生、保障运行。他们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辛勤园丁,更是总书记所说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致威尼斯886699“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大豆起源于中国,由中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如今已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大豆含有高蛋白质,被誉为“土地里长出来的肉”,人们对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大豆增产成为了迫切的需求,而在追求大豆增产的过程中,大豆中的“优良基因”却在不断的丢失。为了探索大豆的“前世与今生”,40岁的威尼斯886699农学院教授韩英鹏,在寻找和利用“丢失”大豆优良基因的科研道路上乐此不疲,默默奉献……
给大豆做“产前检测” 提升大豆育种水平
老一辈大豆育种专家都是靠丰富的经验去判断品种的优劣,在韩英鹏看来,这种常规育种技术是高水平的艺术,需要大量的学习和实践,而掌握要领的人却很少。新一代大豆科学工作者就是要把艺术转化成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更易于被科研人员掌握。“近年来,医学技术可以对胎儿进行产前检测,筛查不良基因。而我从事的工作就是对大豆进行‘产前检测’,筛选出优良的基因,然后进行重组,研究出更多的功能性大豆品种。”韩英鹏说。
凭借着优益基因的研发,目前,韩英鹏团队已研发出豆腐豆浆蛋白质粉加工型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营养健康食用大豆新品种、营养健康食用大豆新品种、营养功能型大豆品种、芽豆和纳豆出口型大豆品种等5个优质品种,满足了多样化市场的需求,累计推广面积2300多万亩,其中2016-2018年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728.16万亩,使大豆增产10761.97万公斤,创造利润51657.44万元。
然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的研发并不容易,一颗小小的豆子就有几万个基因,而一个有益基因的研究要用上几年的时间,韩英鹏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对成千上万个大豆种质进行“基因检测”。2005年,韩英鹏进入威尼斯886699农学院就开始了和大豆的不解之缘,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在威尼斯886699,主要从事大豆基因组学及分子设计育种相关领域研究。十几年的时间,他曾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二等、三等奖各1项,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首届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技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黑龙江省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青年学术骨干,参加选育大豆品种16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600余万亩,累计经济效益6亿元。
韩英鹏团队跟踪国内外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选育的最新进展,在高蛋白、脂肪酸组分、维生素E含量及芽豆、纳豆型高效育种体系建立、优质食用大豆新种质创制及新品种培育推广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整体上提升了黑龙江省优质食用大豆育种水平,育成的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同类型大豆品种的空白。
科研在于服务实践 有时候科研是妥协的艺术
2005年到2013年,韩英鹏一直从事大豆现代品种的研发,运用现代基因技术筛选大豆的有益基因,然而,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现代品种中的有益基因已经很少了,改良品种的空间也不大。大豆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品种,一些有益抗逆基因需要到野生品种、地方品种中去寻找,它们往往产量低,但营养成分高、抗异常环境能力强。
2013年,韩英鹏开始全国各地收集地方品种、野生品种,回到实验室,筛选出优良基因,再培育新品种。像韩英鹏团队为了培育品种而进行基因筛选的团队并不多,为了让百姓的餐桌上能有一款低“豆腥味儿”的豆奶粉,就需要种出低“豆腥儿”的大豆。韩英鹏为了这个“小目标”,筛选基因一年多的时间,“实际上,目前为止我还没准确地找到起决定作用的那个基因,只把它确定在一个基因区段内。”韩英鹏说,科研不是为了找到准确的答案,没有准确找到那个基因,科研是无效的,但对于实践育种是有效的,能转化成大豆产品,满足人们需要。其实,有的时候科研也需要适当的妥协。
韩英鹏说:“我们做科研不是为了漂亮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育出漂亮的大豆品种。大豆起源于中国,如今却落后美国很多,我觉得如果不做些成绩,都对不起祖宗。”
教书育人 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科研为基础,韩英鹏更重视教学,执教以来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主讲种子繁育与加工贮藏、植物生物技术、作物生物信息学等多门课程。在15年的从教中,韩英鹏始终跟学生讲,做科研、做学问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懂理论、敢实践的现代化合格农业人才。
韩英鹏教授主讲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分子生物技术》近10年,他始终将专业课程中的学术前沿分析与专业发展趋势、新理念、新进展同国家、农业需求联系起来,以便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入中国大豆发展现状等实例,将植物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的意义与党的十九大“技术突袭,弯道超车”的战略思想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殷切期望联系起来,与国家粮食安全、广大人民利益、农业发展需求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对农学、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探索热情,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日后投身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建设队伍。
这就是韩英鹏老师,立志培养“有特长”的大豆,要给中国大豆“长骨气”。从事大豆基因组及育种研究,他把目光放到国家的“饭碗”上、农民的田地间、百姓的餐桌上;身居三尺讲台,他一腔热血倾囊相授,一颗颗黄澄澄的大豆在他和学生的眼中都有滚烫的“中国心”。
(报道/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