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时代楷模黄大年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黄大年的精神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与深沉的思考。面对如今这样一个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的时代,坚守和信仰显得尤为珍贵。黄大年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唤醒了这个时代对共同价值的认知。向黄大年学习,是一个国家尊师重教的价值表达。
东农从不缺少“黄大年式”的好教师。行走在东农校园,许振英、王金陵、骆承庠……这一尊尊雕像和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沉淀了东农人的精神内核,形成了东农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如今,学校又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新时代东农人,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或立足三尺讲台、言传身教;或勇攀科技高峰,矢志不渝。他们用一颗颗无私奉献、敬终如始的“初心”,支撑起了他们对教育、对学生、对科研的信念,他们用行动传承并丰富了东农精神的内涵。
近期,宣传部新闻中心联合东北网、《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三家媒体对威尼斯官网2017年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在校园网、校报、官微等媒体平台推出“学习黄大年 东农有榜样”专栏。以期通过这些新时期东农的榜样来不断凝聚、继承和发扬东农精神,希望通过榜样之光,照亮东农未来发展之路,同时,也激发出全体东农人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的磅礴力量!
电气与信息学院教师 董桂菊
这个老师不一样。采访到董桂菊时,她时尚的“网络用语”和原创新词频出,说话的时候眼睛闪着光,让人不自觉的被她的热情所感染。
自带“磁场”的电路老师
董桂菊教的电路课程是学生深入专业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环节,这门课学时长,和学生接触多,董桂菊每一堂课都要让教学内容有一个亮点。
董桂菊非常重视第一堂课,她认为,第一堂课学生就会对老师进行评估,所以一开始就要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体制。上课起立互相问好是董桂菊课堂习惯,董桂菊认为,这种仪式有两个警醒,一是提醒学生这门课程和教师要有敬畏之心,二是接下来的时间学生属于老师,老师属于学生。习惯养成后,就形成了自然,董桂菊只要说“上课”,大家就起来问好,这种问候带动了学生的热情。
董桂菊的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特别高,有的学生下课告诉她:“老师,上你的课一堂课我都没看手机。”董桂菊认为,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和演员特别像,自编自导自演整个的两个四十五分钟,怎样能把学生的心拉过来是她孜孜不倦思考的问题。董桂菊从不硬性要求,她说:“不管时代发展成什么样,即使没有了教室,最主要的还是老师在课堂上魅力的体现,要靠自己的磁场去引他们,用强制手段不如好好想一想怎样把教学魅力绽放出来,把闪光的一面放大,让学生认可。”
董桂菊备课时特别细心,在自己上学期间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她专门去琢磨,把难懂的地方总结出小窍门和方法,编成口诀,她把晦涩的内容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给学生建立“物理没有那么难”信心。基于每届学生的特点和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每学期董桂菊都会重编课件,及时调整。
董桂菊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每一节课结束前,她都会引出一个激起下一堂课的兴趣点,而不会苍白结束。有人评价她的课:像听评书一样!
董桂菊还有一个“超能力”——记名字。课堂上,学生溜号董桂菊会出其不意的点出他的名字,学生们会觉得特吃惊:“老师怎么会记得我”,心里又很高兴,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和在意。董桂菊说,“孩子们其实特别容易满足,多赞赏他们,教育+赞赏收到的效果就是教育的平方,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事业越来越发扬光大,学生也能够从中受益。”
22年几万本评语 经典“文案”拉近学生距离
董桂菊认为课后作业是反映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尽管面向学生人数多,但她22年坚持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给出不同的评语,指出亮点和问题。就是这些充满温暖、幽默和正能量的评语一步步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董桂菊总是变着花样想“文案”鼓励学生,对于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她会写下这样的评语:“你的作业就是我的标准答案!今天的阳光,很美好!今天的咖啡,很美好!有时间发呆,很美好!你的作业,很美好!谢谢你成就了那么多的美好!”,“只要坚持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活成你最想要的样子”,“忍不住为你打call”,“这样的作业给我来一打”……当然,也有马虎懒惰的学生,董桂菊会写下这样评语:“幸运是不存在的,努力才是硬道理”,“作业略显狂躁,与本人气质明显不符!”,“颜值明显提升,但有的题结题过程过于简单,忽略太多,这样不好”……
这些良苦用心的“金句”花费了董桂菊很多的精力,三个班的作业要批改三天左右,大班的课要批改一个星期,学生们要准备两个作业本循环用。据董桂菊粗略计算,22年来,她利用晚上休息和没课的时间写了几万本评语。
董桂菊的付出得到了欣慰的回报,她的学生每次都会争相传阅作业本,看看董老师跟自己说了什么,也会在作业本上跟老师反馈他们的想法,形成互动。这个良性循环被董老师看在眼里,更加用心地对待批改作业这个教学环节。毕业十多年的学生金波在同学聚会时带着作业本,他说,“董老师,几次搬家都不舍得扔,你的评语我都留着呢”。
董桂菊说,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与学生年龄的差距也越来越远,要跟上现代网络的发展,要用他们懂的和喜欢接受的语言去交流,让学生对你的点评感兴趣。
时刻传递正能量 希望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
董桂菊认为,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无论放到哪里是一个发光体,任何时候要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她每天坚持做早餐并晒到朋友圈里,她觉得这样不仅能够塑造自己在学生心中良好形象,也会用这看似不明显的举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会坚持,传递给学生正能量。董桂菊的学生说,董老师的精力总是那么充沛、那么饱满,在我们心中她就是“正能量本身”。
“热爱生活”、“有文艺气息”都是学生们给董桂菊印上的标签。不只这样,董桂菊也是一位有浪漫情怀的老师。
董桂菊和她的爱人是校园爱情,从大学同学到如今的同事,两人已经携手走了32年的路程。董桂菊告诉记者,1986年11月21日,是她主动表白而且成功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董桂菊要给自己的学生“撒狗粮”,每人发一块巧克力。
这一天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被历届师哥师姐口口相传,现在每一届学生都会期盼这一天等着吃下这份幸福的“狗粮”。
其实,这也是董桂菊和学生拉近心灵的“套路”,也因此得到学生的越来越多的信任,无论男生女生遇到心事都会找董桂菊聊一聊。
董桂菊说,“一个老师被关注的点太多了,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她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希望学生们能从自己身上看到了更多美好的东西,让自己的爱情成为学生向往的幸福,让自己的生活成为学生想要的生活。
多年来,董桂菊在教学一线的辛勤“耕作”,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历年的学生满意率测评及学生评教中始终名列全校前茅,也获得了“黑龙江省首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本科理科组一等奖、“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本科理工组三等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等多项荣誉,董桂菊用行动实践了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条,树立了一个当代良心高校教师的正能量形象。
近日,董桂菊老师的暖心评语引起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团中央微信公众号、《新闻夜航》、哈尔滨市电视台、《生活报》、新浪教育频道、光明网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媒体相关报道视频及截图
(报道/霍枭涵 李会佳)